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高考資訊 >正文

廈門大學劉海峰哪里人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

更新:2023年07月25日 20:10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a target="_blank" href="/academy/detail/14691.html" title="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劉海峰哪里人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廈門大學劉海峰哪里人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

關于八股文的千秋功過

歷史對 八股文 的正面評價:

1、讓科舉能夠發(fā)揮朝廷選任人才的功用。

2、是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沉淀升華所得的規(guī)范準則。

3、引發(fā)研究古籍文理的風氣。

歷史對八股文的負面評價:

1、對學術的影響。八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導致學子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因此扼殺了作者的創(chuàng)意。

2、對政治磨嘩燃的影響。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竭盡一生瞎虛精力鉆研八股文的寫法,缺乏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導致一旦為官,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及下級官吏決策,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擴展資料

八股文是明清 科舉考試 的一種文體。由就 四書五經 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fā)揮,而句子蘆衡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shù)也有限制。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制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和發(fā)展形成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八股文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

“老師,我要改科,對不起?!毙∮?,一所四的高三學生,開學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學老師黃群(化名)說抱歉,因為自此以后的每一節(jié)選修化學課,他和班上的十幾個同學都要離開教室,跑到選地理的班級去上課了。

“我也很無奈,但對孩子們的這種選擇,我也很理解,畢竟,高考成績是最現(xiàn)實的?!秉S群很無奈,螞散鉛卻又無法改變現(xiàn)狀。

這樣的境遇,在過去的十年中,黃老師已經歷了多次。在這十年中,江蘇高考方案經歷了4次變化,用了5個方案,每一次變動,對黃群,對像他一樣的老師們,都是一種“考驗”。

這樣頻繁的變動,讓他們感覺有些無所適從。而這樣的變動頻率,在全國也是極其罕見的。

更讓黃老師他們覺得揪心的是,今年高考方案遭到這么多的非議,看來明年的高考方案肯定會有新的變化,他們,又要面臨新的適應。

江蘇高考

10年5方案

1999年高考模式為3+2,這個方案從1994年延續(xù)至1999年。分文理科,文科生考政治、歷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學。

1999年

“3+2”模式

該模式也分了文理科,從考查科目來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學生的高考科目實際是6門。也就是文科生考語、數(shù)、外三個單科外,還要考政治、歷史、地理的綜合卷;理科生則除語、數(shù)、外三科外,還考物理、化學、生物的綜合卷。

2000年-2001年

“3+小綜合”

這個模式只在江蘇實行了一年。考生除了考語、數(shù)、外三個單科外,還要考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科的大綜合卷。該模式的出發(fā)點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但模式要求學生同時學習9門高考科目,負擔很重。

2002年

“3+大綜合”

此模式在保留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兩門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門課中自由選擇,其中一個“1”是報考高校指定的選考科目,另一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選。這樣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學生可以跨文理科選科,共有15種組合可以選擇。

2003年-2007年

“3+1+1”

2008年?

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2008年江蘇的高考方案中,統(tǒng)考科目只有3門,即語文、數(shù)學、外語,總分只有480分(含40分附加分),同時在一般情況下,學生于高二時進行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必修科目測試,高三時進行學業(yè)水平測試的選修科目測試,必測、選測等級會影響考生的普通類高校報考資格及能否上本科、能否達到具體學校等級要求等。

高考一變

2000年改為3+小綜悶好合

三科揉成一團無處下手

2000年之前,黃老師已經評上了高級教師,在學校里,他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從高一到高三一輪一輪地帶過幾次后,幾乎固定在了高三年級,扛起高考沖刺的重擔。

當時的高考方案是“3+2”,理科生的“2”指的是物理、化學,一個年級有七八個班的學生學物理、化學,理科生占絕大多數(shù),化學課學生們愛學,老師上起來也非常盡興?!拔以谡n余還輔導學生競賽,有時候弄些小實驗讓他們對化學更有興趣。”此時的黃老師對工作充滿*。

2000年的時候,江蘇高考方案開始了十年來的第一次變化,從3+2變?yōu)榱?+小綜合。

那一年,黃老師擔任高三年級的班主任。對學生們而言,這個沖擊并不是太大,反正大家都是一樣的??墒?,作為化學老師的他,卻第一次感到無所適從了。

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學科將在一張試卷上考核,而且還要考綜合題?!拔揖妥聊チ?,其實各個學科要想打通是很難的,即便有一些知識點可以聯(lián)系起來。”那段時間,黃老師就和物理、生物老師“泡”在了一起。小綜合是全新掘毀的模式,沒有現(xiàn)成的練習題,他們上完課后,就會在一起設計“人造拼湊題”,找出相通的知識點?!翱墒歉鱾€學科畢竟不同,拼在一起實在太勉強了?!泵看纬鲱},黃老師都要耗費大量的腦細胞,有時一干就到深夜。可是高考中,三門學科都在一張試卷上,根本沒法看出哪位老師教得更為突出,學生考試成績更好。

黃老師管的是自己的班,自己的學科,而胡揚(化名)卻要管一個學校的事兒,當時他是學校教務處負責人之一,2000年,高考改成了3+小綜合后,胡揚的工作時間不得不延長?!皢栴}開始出現(xiàn),而且是出在老師身上。”原本不在高考科目中的生物和地理變成了高考科目,當務之急是招生物、地理教師,這些科目高中原來只要會考要求,現(xiàn)在上升到高考要求。多少年不作為高考科目出現(xiàn),生物、地理老師好不容易才安排到位。

高考二變

2002年3+大綜合

考生開戰(zhàn)九門學科

小綜合到了第二年,老師們好不容易搞出些名堂,摸索出一些經驗,學生們也逐漸適應了這個方案。但讓黃老師沒想到的是,2002年高考方案又變了。

“不瞞你說,當時我聽到這個方案,腦袋都蒙了,我一直還是比較驕傲的,我所在的學校很提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時周末都不怎么補課,可聽到這個方案,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學生們要吃苦頭了。學習的樂趣還有沒有?”面對記者,黃老師的表情沉重起來,3+大綜合,九門學科都得學,一點都不能含糊。

“最明顯的就是,每個孩子桌子上的書都更多了?!秉S老師說,一門學科最少一本書加一本輔導書,9門學科18本書,而很多學科都有兩三本教材,學生們的課桌突然變得擁擠起來。“書堆得那么高,小孩低頭寫字,從前面都看不到書后面到底有沒有人?!秉S老師用手比畫了一下,又搖搖頭。

可孩子們到底得參加高考,還得適應這個方案。早讀課、班會課上,他都得一再強調,“九門學科都很重要,不要有太過分的瘸腿現(xiàn)象,薄弱的學科要多花些時間。”看到孩子們疲憊的眼神,其實每說這番話前,他都要經過一番思想斗爭。

“真的,那一屆的學生太累了?!彼f,幾次的高考改革中,這個方案是負擔最重的,也是他當班主任心中最為心疼的一年。

“九門課老師都要課,都說重要,那就只能加課了。早晨提早上課試過,晚上上晚自習也試過,最后周六補課也上了,而且還不是高三一個年級,高二的學生也參加?!焙鷵P此時已升任學校教務主任,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學校里。

在實行大綜合的過程中,各方議論不斷,但讓胡揚又一次沒想到的是,這個方案只存在了一年,又變了。

高考三變

2003年開始3+1+1

15學科組合讓人不知所措

面對眾人的反對,大綜合的方案竟只實施了一年就被*。江蘇新啟用的3+1+1方案似乎讓孩子們不用那么受罪??墒虑檫h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十五種組合,當時學生們是興的,因為他們想學什么就可以學什么,還只考五門,前面兩次高考改革,一次是考六門,一次要考九門,就數(shù)這次門數(shù)最少,才五門?!秉S老師說,當時大家甚至認為,這個方案很像公認負擔輕的3+2,但又比3+2好,因為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開學了,學生開始選科,黃老師的麻煩也來了?!袄蠋?,我們家孩子想選化學和政治,憑什么不給選?”一位家長找到黃老師,憤憤不平。黃老師只能跟家長耐心地解釋:“這是因為選科組合很多,總共有十幾種呢,而且選化學和政治選科的只有十個人,根本不能獨立開班。”

“那我們不管,我們偏要學這個選科?!奔议L死活不同意。黃老師可急壞了,開學好幾天了,如果不定下來,其他孩子也沒法正常上課。

每天下了班,黃老師都會主動打*給家長和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從大局出發(fā),也是為了孩子自己的發(fā)展,能夠重新選擇選科。十幾天之后,家長這才松了口,選定了物化組合。

“可是我后來發(fā)現(xiàn),我給他選錯了,如果他選了政治,應該能考出更好的分數(shù)?!秉S老師有些自責,因為考試成績出來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各科的難度不一樣,物理很難,選物理的學生得高分難,而選其他科目的學生得高分更容易些。但在錄取的時候,又只劃一道線,肯定是選擇了易考科目的考生更“劃算”。

“第一年3+1+1的成績出來就亂套了,物化組合沒什么人愿意選了,物理是最不受歡迎的,化學也好不到哪兒去。學生們開始普遍要選一些奇怪組合,生物、地理這樣的組合都出來了。文科的搭理科的,怎么劃算怎么搭?!秉S老師所在的學校,3+2時有七八個班的學生學物化,在3+1+1方案實行后,變成了四五個班學物化,“我也老是勸學生、勸家長,勸得自己也沒底氣,不知道以后怎么樣?!?

“前幾次改革,家長、學生反應都不大,因為覺得反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一句話:公平。但這回不一樣了,十五個組合讓老師和學生同樣不知所措?!焙鷵P所在的學校在3+1+1的模式實施頭一年開了四種組合班,政治、歷史組合,歷史、地理組合,物理、化學組合,化學、生物組合。這一年還相對平穩(wěn),學生們按照文理科來選擇了。“第二年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看到考物理的學生得分不高,而文理科又都是一條線,家長坐不住了,到學校來找,要求讓小孩選兩門容易考的科目?!?

“高考方案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什么你們要剝奪學生興趣的選擇?”一位家長甚至寫了投訴信到學校。

“家長可不管你學校有多少教師、有多少教室,他們就是要你滿足他們的要求。”胡揚說,“沒辦法,有個別學生選得很怪,我只能讓他們跑班上課,其實學生自己也覺得不踏實,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班?!?

高考四變

2008年新方案

特復雜讓人不省心

“很多人在08方案出來時就挺樂觀的,可我不這么看?!苯洑v了前幾次高考方案的變動,黃群說,最后08方案的實行,的問題是出在考試方式、計分方式上。

08方案此前經過了社會公示,這還是頭一遭,不少人感覺,這次很*,而且在征求意見后,還對考試分數(shù)和學業(yè)水平測試選修測試時間等重要內容進行了調整。但正式公布時,有部分聲音認為,這個方案比較復雜,復雜就意味著難操作,沒想到,最后的結果比預想的要困難得多。

“我們在小高考之后還是很高興的,因為學校比較好,學生素質算全面,所以小高考考的必測科目四A的學生特別多?!秉S老師當時也比較興奮,因為再在選測中拿兩個A,總分就能加十分,而這次高考總分480分,加十分可是不得了的利好。還沒高興多久,在一次摸底中,學生們的選測能拿到兩個A的不多,如果兩個A拿不到,4A也是白拿了。這時候大家開始覺得事情有點不妙。

高考成績公布后,黃老師痛心疾首,學校有幾十位學生栽在了化學上,他們的語數(shù)外成績不差,兩門選修科目中一門考得也不錯,一般都在B以上,可偏偏化學只考了C。更別提不少4A考生了,因為沒拿到選修兩個A,他們的4A真的白考了。

胡揚坐在辦公室,陷入了沉思,他才40多歲,頭上的白發(fā)已經非常明顯,“學校里學理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改科的人越來越多,課怎么排?雖然高考的統(tǒng)考科目是語數(shù)外,現(xiàn)在最讓師生頭疼的卻是學業(yè)水平測試。”

看到這種現(xiàn)狀,不少新高三學生因此紛紛把化學學科改成生物或地理。暑假里,學校安排了從化學改到生物、地理學科的四五十人參加新課補習,雖然黃老師的化學課講得很精彩,是學生們在網上評選的尊敬的老師之一。可這位受歡迎的老師學生越教越少,由于改科的學生太多,最后只能跑班上課。

“沒辦法,物理是選理科學生的必選,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所以學生不會把物理改掉,把化學改成文科的地理是改科學生中選擇最多的。雖然從長遠來看物理配地理的組合對發(fā)展不利,但人都有趨利性,要應對現(xiàn)實問題,只能先考慮等級達標了?!睂W生的改科,黃老師只能表示理解。

課被砍了一半,每周他都只有六節(jié)課可上,班上的學生紛紛跑了。黃老師想,什么時候方案才能再改?但聽說方案可能又要改了,他也并不開心,因為對學生和老師來說,也許又是另一次折騰。

“小白鼠”考生

要做全能戰(zhàn)神

十年間,江蘇的高考方案換得像走馬燈似的。

一會兒學五門,一會兒又要學九門,學生們被這樣的變化繞暈了頭腦。每次新方案出來,當年的考生就成為試驗新方案的“小白鼠”。不過,按照幾次方案越變越復雜、要求異常全面的走勢,這一批批“小白鼠”必須成為“全能戰(zhàn)神”才成……

九門科目都要考

誰都要做全能戰(zhàn)神

“高考要考九門,成天做題,人都傻了?!毙∩蚴?002年的江蘇高考考生,雖說她的成績還不錯,可想起當年的高考,她就覺得胸口發(fā)悶:“我很不幸,正好攤上了最苦、最累、最莫名其妙的3+大綜合?!?

2000年、2001年,江蘇高考都是3+小綜合,這個方案基本上得到了學校和考生們的肯定。小沈是2002年參加高考,按往常的習慣,學校在高一下學期就該文理分科了,可這一屆學生卻遲遲沒有分文理科。老師們都說,方案沒確定,沒法分班。升高三的暑假,他們才知道高考要考3+大綜合。

上課時,每一位學科老師都會在課上說,“別看我這科在大綜合試卷里可能只有50分,可萬一學不好,可能你就從本科落到???。”

抱怨歸抱怨,可是這個方案已經是既定事實,小沈只有埋著頭苦學,背書做題。因為物理基礎太差,除了平時的課堂學習外,爸爸還特地給她找了位物理老師給她補課。

終于熬到了高考,成績公布的那一天,小沈卻欲哭無淚。讓她花費了很多精力的大綜合考得卻不理想,只考了200分出頭,而語數(shù)外也因為沒有復習太多,成績也不出彩。最終,小沈還是考進了南京的一所高校,可她說,如果讓她考自己擅長的文科,或許她能考得更好。

哪門好得分學哪門

我換換換換

喜歡地理和歷史,可是學校卻沒有這個組合,小劉只能忍痛割愛,把地理學科改成了政治?,F(xiàn)在說來,他還有些遺憾,如果當初選了地理,他至少還能多考十幾二十分。

3+大綜合只堅持了一年,就在2003年被取消了。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小劉還著實開心了半天,課業(yè)的負擔畢竟減輕了。高二了,學校開動員大會,讓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挑選兩門。小劉決定得很快,“就地理和歷史吧,兩門都是我的強項?!?

意向表交上去后,學校卻說,這個組合不好開,選擇歷史和地理的學生全校只有十幾個。老師也找小劉的爸爸談了半天,勸說他們換掉地理。雖然有些遺憾,但小劉還是服從了學校,改選了政治和歷史。

“這個方案對偏文的學生還好,但對偏理科的中等考生十分不利。”在幾次模擬考試中,學校將各種組合的考生成績進行排名,結果發(fā)現(xiàn),選考物理化學的尖子生和選擇文科的中等生成績相當。小劉說,歷史科目考個120分,其實還蠻輕松,但物理、化學要考到這么高的分數(shù)難度可就大了。到了高二下學期,很多理科生就臨時換選科到文科組合班了。

調查

變變變:只因想讓高考包打一切

“江蘇高考方案屢次變臉,不能否認,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是弊大于利?!蹦暇┮晃桓咝W生處負責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門其實是想通過這樣的改革,引導學生、中學更為重視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學生們盡量做到全面發(fā)展。

不過,他也指出,這樣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失之簡單。不管考試的方式、錄取模式如何改變,想用高考這根指揮棒來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教育,有點勉強。而素質教育的推行,也絕對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蓋的。方案設計時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一廂情愿地用高考來解決素質教育的問題,最終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本來3+2一直很平穩(wěn),改成小綜合是有院士專家提了意見,認為不重視生物、不重視地理,這也開啟了頻繁變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說。

2000年,江蘇高考方案變成了3+小綜合,據說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來世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知識,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參與其中,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同樣,也有地理學科的專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現(xiàn)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這樣的原因,江蘇高考變成了3+小綜合,這個方案也并非江蘇獨創(chuàng),而是在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響應。

基于類似的原因,在小綜合實施了兩年后,大綜合隆重登場,高中學習的主要學科全部進入了高考,學生不再分文理科,門門要學、門門要考。

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綜合就退場了?有關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門學生負擔實在太重,不管是身處其中的教師、學生覺得負擔重,高校在選材時也無法判斷,只能看總分,不利于分專業(yè)培養(yǎng)。而專家、學者們反對的聲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這個方案被廢止。

在大綜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場曾讓人們一度充分肯定。這個方案的制定出發(fā)點是希望考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門,一度讓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認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錯覺。但3+1+1和3+2雖然在算術上加起來都等于5,卻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現(xiàn)了15種可選組合,但幾乎沒有一所學校能開齊所有組合,學生并沒有真正自由地選科,加上各科的難度難把握,出現(xiàn)了一些投機選科現(xiàn)象,違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蘇此次一直堅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課改出臺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專家曾經參與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調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為08新方案的調研人員之一?!睂<艺f,當時,江蘇省共派出5組人員對2008年高考方案進行調研,其中江蘇省教科院一組、部屬院校一組、省屬高校一組、南京及蘇南一組、蘇北地區(qū)一組。

各個小組分別進行基層調研后,總共拿出了六套備用的初步方案?!昂髞恚桨妇蜕辖涣?,接下來就沒有再組織大家討論?!痹俸髞?,教育主管部門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進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為現(xiàn)在使用的這套方案。

據他透露,此前江蘇的3+小綜合、3+大綜合這兩個方案,是在沒有組織高?;蚴潜姸嗷鶎咏虒W單位進行研討就直接出臺的。而3+1+1則是借鑒廣東省使用過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沒有在大范圍內聽取各方的建議。

2006年9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內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經過廣泛調研后,公示方案進行了四項調整:語數(shù)外考試分值調整、將三次“高考”減成兩次、適當細化了選修科目等級、提高了填報志愿的資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獲教育部批準。

2008年4月,江蘇省教育廳宣布,2008年江蘇高招的錄取批次、選測等級、政策性照顧分和高校招生自*將再次進行了四項調整:專一專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選測科目最低等級要求從2B調整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顧分的分值減半執(zhí)行;擴大高校招生自*,高分低等級或低分高等級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錄取。

目前,江蘇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醞釀之中。

專家

劉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頻繁改動

專家檔案

劉海峰

現(xiàn)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擔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

如何看待江蘇高考方案的多變?一定要頻繁改革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嗎?近日,記者就此話題與資深高考研究專家劉海峰教授展開對話。

記者:江蘇高考十年間變了四次,全國也有不少省份同樣是自主命題的,是否也像江蘇一樣會變換方案?

劉海峰:變動方案是肯定的,各個省份都在探索。但據我了解,近年來,江蘇應該是變動較多的省份,目前還沒發(fā)現(xiàn)其他省份變動更多。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樣的變化?

劉海峰:應該說,江蘇高考有很強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大問題,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說一定要穩(wěn)定三年或以上。

記者:一個省份要進行高考改革,您覺得怎樣才是恰如其分的?

劉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目前社會上的各種看法多執(zhí)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盤考慮,很容易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動太多、太快,會給中學教學帶來不小的影響,吃虧的主要是家長和學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決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因難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輿論壓力盲目地為改革而改革。

記者:可是,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讓各方都滿意?

劉海峰:參與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較多從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發(fā),而作為考生、家長,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從自身考慮,來看待公平問題。如果自己平時成績比較好,但考大學時因為高考模式問題沒有達到理想,那很有可能會給考生一個不公平的印象。對考生而言,最關注的還是公平性問題。所以要讓各方滿意,一定要兼顧公平、效率。

記者:表述比較復雜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以前較為單一的方案幾乎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原因在哪里?

劉海峰:從目前情況來看,高考凸顯了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的矛盾。兼顧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是高考的原則,原來的高考方案都是較多統(tǒng)一性,后來改向多樣性,這和簡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報考的科目雖然靈活,但是紛繁復雜。甚至有些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鬧不清如何對應。所以說,靈活多樣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這對矛盾要兼顧要從全局觀考慮?,F(xiàn)在科目越來越多樣,但是要講清楚不容易,總會出現(xiàn)一些與期望值差別很大的問題。

記者:既然多樣復雜的高考聽到的反對聲較多,是否走回較統(tǒng)一的簡單方法可行?

劉海峰:這樣的例子也曾出現(xiàn)過。上世紀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個科目組,造成了較大的問題,湖南就退回了原來的3+小綜合方案。

但目前全國多個省區(qū)進行新課改,因為新課改本身就復雜多樣,強調選修、個性,分模塊。高考既然是看考試成績,調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較單一些。而課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試越好,但是高考是選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標還是靈活多樣,但是要考慮可行性,將消極影響減到最少。

方案多變

外地高校少錄取

“每次一改,我們就跟著鬧騰半天?!蓖馐∫凰咝5恼猩撠熑酥毖圆恢M。江蘇高考方案十年四變,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蘇這樣頻繁變臉的卻很少見。學校在全國各地招生,方案變動都沒有江蘇多。比方說,浙江的小綜合堅持了很多年了,學校在當?shù)氐恼猩麄骶秃芊奖?,網上錄取軟件也不需要變動。但是江蘇小綜合沒兩年就換了,一會兒大綜合,過一陣子又換成了3+1+1。高校也是嘗盡了苦頭,大綜合不分文理,學校專業(yè)錄取時簡直是一團漿糊,在一些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從進了文科,學生沒興趣學,老師教得也痛苦。剛剛準備對策時,3+1+1又來了,十幾種組合的考生卻用一條分數(shù)線,上海一些在江蘇壓根錄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來只好把投放在江蘇的理科計劃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變,學校就要不停地調研。”另一位高校學生處處長向記者抱怨,學校在招生宣傳時,總要告訴家長和考生一條大致的報考參照線。可是高考方案一變,以往的數(shù)據就完全無效,學校就沒法預估分數(shù)線了,只能重新到中學搜集高考成績情況,比方說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動上百名老師到中學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別提了,因為每所高校都要對考生提出不同的選測科目等級,可是學校卻遲遲難下決定。萬一等級的要求提得過高,學校錄取很有可能出現(xiàn)斷檔,甚至線上生源不足,可萬一提低了,學校面子也掛不住。后來,學校只能到各個市縣進行模擬考試的數(shù)據搜集,看看學生的語數(shù)外成績和選科等級是否匹配,這也耗費了學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數(shù)據

七成家長

直喊“折騰人”

短短十年內,江蘇四易高考方案。從南京一家調查機構的最新調查數(shù)據來看,老師、家長對這種變動頻率并不看好。

“江蘇省高考方案變動,您覺得是探索?改革?還是折騰?”對這個問題,受調查的960位教師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進,有成功也有失敗”,約占47.40%;有444名教師表示“這是折騰學生、家長和老師”,約占46.25%;只有61名教師覺得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長們反對的聲音更大,266名家長中竟然有204名認為“這是折騰學生、家長和老師”,占76.7%,其余62位家長都表示這是“探索中前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沒有一位家長認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長孫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關幾十萬考生,其實就是幾十萬家庭,這樣一項重大政策的出臺,一定要有全局觀,保持穩(wěn)定。過多的改革會讓學生招架不住。(記者 黃艷 謝靜嫻)

相逢是首歌優(yōu)秀散文

這是一首回憶的歌,歌中有你也有我!這是一首相逢的歌,讓我們把過去重新追憶!這是一首展望的歌,明天同學們依然會再次相聚!

——題記

一、行前準備

六月二十三日,突然收到師范同學孫艷芬的*,邀請老同學我和老公參加她女兒的婚禮!是因為同學的緣故嗎?聽到喜訊那一刻就亢奮起來,想象著這一場畢業(yè)后二十五年的重逢,不覺唏噓慨嘆時間如流水,無法預測再次遇見同學們會不會相見不相識!為此寧城的五位同學還開了*會議,決定由賈占學開車去,考慮到他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由老公做替補司機,萬事具備只待出行!

二、烏丹會和

其實自從接到消息后,同學們就在微信群里沒少聯(lián)系,尤其是和艷芬在一個縣的欒振鐸同學,還有離著最近的劉海峰大哥,承擔了大量的通聯(lián)接應任務,具體到什么時間做什么都具體翔實,叫人恨不能插上翅膀飛過去!因為寧城是赤峰最南面的旗縣,距離林西有五個小時的車程,所以我們先走,并約定林西南面的同學們在中點烏丹匯合!

天公作美,天氣溫度適宜。一邊驅馳同學們一直聊天,回憶著師范時的趣事,笑聲不斷。寧城人就是樸實好客,除遠在外省工作的于洪國聯(lián)系不上,張殿明去世,無它的全部到齊。老賈開了句玩笑話:“沒準,張殿明比咱們都先到了,他活著的時候可是很喜歡熱鬧的?!贝蠹乙恍Χ^!經歷了三個小時的顛簸終于在烏丹服務區(qū)匯合了,同學們都下車問候!好在,多數(shù)人即使這么多年沒見過,依然很容易就能認出殲御。正寒暄著,一個中年男子向我走來并問道:“徐同學,你能認出我嗎?”我上下打量,認真回想,仍搖頭。最后他只好自報家名:“郭世民!”我啞然,怎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我們一起值日三年,按理說應該很熟識的!慨嘆還是慨嘆,時間改變了一切!重新啟程,我被邀請到學委許同學的車上,上車的還有另一個同學,說話柔柔的,竟然一時也想不起名字來,只好慢慢根據談話判斷!

司機團支書鄒同學問道:“說來有趣,你現(xiàn)在還那么說豆包那個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的回憶復蘇。因為地方話嚴重,劉海麗當時可沒少鬧出笑話。那此人就是她了,但仍不敢確定,因為當時有這種情況的不止她一人!但是,很快她說出了艷芬冒充公安人員打趣她的事,我就斷定她就是劉海麗了,于是大家又是一頓大笑,浮想聯(lián)翩。

三、首次相逢

經過了五個小時的顛簸,大家終于陸續(xù)在林西小城相聚了。孫艷芬東道主最先出現(xiàn)在了同學們面前,她原來打扮得特像男孩,辦事也雷厲風行,大家都叫她老弟。她與大家逐一握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男同學大都坐在大廳的沙發(fā)上談笑,女同學圍成一圈寒暄!仿佛又回到了1988年的秋天!只是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有十幾位同學未到,但學委告訴大家可能明天會來,大家才不再遺憾!安排好住宿后準備用午宴。

四、接風午宴

午宴安排盛大!大家邊吃邊談,氣氛十分融洽。席間孫艷芬夫婦到席致謝并歡迎!大家更是興奮不已。這是第一次見到孫艷芬的老公,聽說他們的結合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果然不同一般!接下來就是欒振鐸盡地主之誼,劉海峰致歡迎之意。各個班干部輪番發(fā)言表示思念和相聚之喜,其間孔令強同學匆匆趕到,大家又多了一份快樂!不知不覺間,時間已到了正午,為了不耽誤下午的行程,答沒大家只好回去整裝待發(fā)!

五、黃崗梁一游

一路行駛,本身就是欣賞風景!不斷有大片的向日葵映入眼簾,油畫一般燦爛。我尤其喜歡路旁的野花,以藍色為主,搖曳多姿。偶爾還會出現(xiàn)大片的油菜花,叫我如同見了奇跡一般!直到兩個小時后車隊駛進了一片山林,到了目的地。

驅車登上了第一臺階景區(qū),才發(fā)現(xiàn)景致的深清改納度和廣度!通往景區(qū)要位的都是木頭臺階,木頭小橋。走上去有一種置身南方水鄉(xiāng)的感覺。尤其是站在小橋上極目遠眺,蒼茫的美景盡收眼底,有著說不出的心曠神怡!這里才是真正的青山青,整個森林全由樺樹林構成。群山縱橫連綿,蒼翠遼遠。最遠處的山與天相接,只剩下一條朦朧的弧線,還有隱隱的霧繚繞,自是空曠無邊。沿著視線一直往近處看,綠色越發(fā)清晰,似一條滾滾不息的河流奔騰而來,一直流進你的內心。越近,顏色越濃郁,可以看到樺樹筆直的身材和青翠的樹冠。更有趣的是,樺樹林間綠草萋萋,紫花點綴其間,隨風起舞。在微風下,樺樹靜默不動,但你卻可以聽見嗚嗚的風聲,覺得像是進入了原始大森林。尤其是走在林間的木橋上,涼風習習拂面而來,更是神清氣爽。

被景致所吸引大家開始輪番照相。首先是男同學那些中年漢子,背靠青山,艷陽高照,個個精神抖擻,雖然歲月給他們留下了少許的滄桑,卻又顯得更加成熟。他們中發(fā)展最好的已是市旅游局的'局長,紅山區(qū)秘書長,元寶山區(qū)中學校長,林西縣派出所所長,各區(qū)縣小學校長,基本上已是中小學高級教師,可以說二十五年他們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熱血,他們也收獲了豐碩的果實。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真正盡到了父親的責任,你隨意問到一個,孩子都在讀重點大學,從廈門大學、北航、北師大、大連理工、東北大學、內蒙古大學……叫人聽起來就羨慕不已!此刻,他們說笑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這里交織,這是一群真正的男子漢,他們工作在哪里他們工作在哪里就是哪里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他們的地方就充滿了青春和智慧。我不禁想起一個小插曲,孔令強同學在來的時候因為匆忙,*不慎從褲兜滑出!等到發(fā)現(xiàn)時再打*發(fā)現(xiàn)*已關機!他以為*一定丟了,只可惜*里的三百多個聯(lián)系人無法找回??墒俏鍌€小時后,兩個警察竟然幫他找回了*,令所有同學們都無比驚訝!大家都紛紛夸贊在林西派出所做所長的欒振鐸治所有方!想到這,越發(fā)覺得這群中年男人魅力無限。

沿著木橋拾級而上,站得高了,景致又有了不斷的變化。我和學委紹麗不愿走木橋,于是穿行在草甸里。我沒去過真正的草原,但紹麗告訴我,這里要比真正的草原精美得多。首先草要高處一倍,也比那里的草蓬勃。最美的就是中間點綴的紫色的黃色的紅色的花朵,比草原的顏色更加豐富。走在草甸里,你會覺得那些描寫草原的詩歌太狹隘,你會覺得原來你對草原的想象太單調,你會覺得原來你筆下的草原太死板,這里是一片富有動感的花海。俯下身子,逆著陽光向西面望去,花和野草和人都鍍上了金色,熠熠生輝。素美的草甸,加上女同學們的長裙飄飄,那該是一幅怎樣炫酷的畫面。在這樣的景致里或站或臥或停或跑甚或干脆飛起來,照出的照片都是一流的!漸漸地不斷吸引更多的同學加入,攝影師海峰大哥斟酌著光和影,我們把年輕而穩(wěn)健的身影留在了這片綠野之間。

不知不覺間進入了第二臺階,也是黃崗梁的最好處。如果說第一臺階的景物開闊的話,這里的景色足夠遼遠。遠處的山層次更加豐富起來,像是一層又一層的波浪橫著綿延到了天邊。而且山體的顏色搭配也更妥帖,不是單調的一種,或濃或淡十分得體,就算是妙手丹青也調不出這么養(yǎng)眼的顏色。你只是覺得那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綠,超越空間一直順著你的眼流盡你的心。山上生長的都是樺樹,卻被巨大的樹冠所掩蓋,看不到一點白樺樹干的影子。此刻,距離我們最近的依然是一片更為遼闊的草甸,縱橫東西。站在草甸里,高處的草齊腰,低處的草沒過腳來。那些星星一樣的野花在草叢里搖曳多姿,閃爍不已,眼睛一般,激活了這一片草甸。我尤其喜歡那種濃郁的紫色,有著夢幻一樣的浪漫和群星一樣的神秘。同學們揮舞著紗巾跑著鬧著照著相,不知是誰的主意,大家開始在草甸上飛騰,跳得那么高,那么有活力,似乎又回到了青春時代。亦不知誰喊了一嗓子:“咱們班這次來的兩對情侶照張合影吧,這樣的情感令人羨慕?!庇谑俏覀兗液屠相u家的四個人站在了相機前。紹麗隨機又加了一句:“老陳同學,其實咱倆最了不起,才把他倆培養(yǎng)得這么優(yōu)秀!”我和老鄒趕緊點頭稱是。老鄒是名副其實的優(yōu)秀,至于我嘛,離優(yōu)秀還遠著呢!不過要說感情,應該是很穩(wěn)固很甜蜜的了。所以同學們覺得羨慕時屬正常。這也叫我在內心里惋惜。因為班級里有幾位不知什么原因家庭重組了,有的甚至現(xiàn)在家庭也不幸福。情感是很復雜的事情,去日苦多,但是誰不希望自己的日子順風順水甜甜蜜蜜呢!所以我們就更應該珍惜這純真深厚的感情。正想著“金花”們已經在造型準備拍照了,站的蹲的坐的,直視的,側身的,也不知誰在照,好不熱鬧。八八普三的女生們最樸實,現(xiàn)在依然是。當時在師范里幾乎沒什么名氣。但是成績都不錯,基本功扎實,雖然在領導崗位不多,但都是教育戰(zhàn)線的骨干力量。而且她們也一直以我為驕傲,去年我被評為市級百佳讀書教師,今年又不斷有文章見諸報端。我想在大家的鼓舞下我會越寫越好的,況且這次我還要露一手呢!

就這樣,這里笑著,那里鬧著,偶爾大家也說著在學校里的軼事,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尤其是那些對本班學生心儀而沒有實現(xiàn)愿望的同學,此刻說出來一半是惋惜一半是調侃。也許這就是有緣無份吧。一陣更大的笑聲傳來,原來是彩虹說要拿著一把野花來個“聞”的照相。老鄒反應快,趕緊說:“一會兒你再來個武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地點,大家總是覺得有太多的話要說卻總也說不完!

六、答謝晚宴

答謝晚宴,也是同學二十五年重逢慶祝晚宴!這得感謝孫欒二位同學,搞得如此奢華而且充實,溫馨而且浪漫,令人感動而且值得回味!

許是玩得有點疲憊,登上晚宴的四樓有點精疲力竭,但是一跨入晚宴現(xiàn)場,眼前就是一亮,精心的設計立刻把我征服。

一進門的墻上貼著“簽名留念”的條幅。主體色調是綠白色,四周嵌著在師范時的同學留影,我在上面找到了年輕的自己,甚是懷念。酒店里放著迎賓曲,前方掛著橫幅“赤峰師范聯(lián)誼會”,紅布白字很是醒目。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同學們在師范的合影,大家一下子又被激活了情緒!于是大家開始忙著簽名照相,期待著晚宴的早些開始。

七點晚宴正式開始。由欒同學主持,世事造人,二十幾年沒想到他幾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起話來富有邏輯性而且充滿*。對于本次的重逢安排得無比周詳。從講話里洋溢著濃濃的同學情誼,而且他們還有一個驚人的壯舉就是成立了“學委會”負責以后的相關聯(lián)絡事宜,同學來自市里的各個旗縣,相聚一次不易,所以成立這樣一個組織十分必要。接下來是欒同學宣布了組成人員和聯(lián)絡員。大家都鼓掌稱快。會長許同學發(fā)言了,她也是原來的學委,做這項工作最適合了。我只顧著贊嘆,覺得她講得每一句話都貼心貼肺,尤其是那一句“過去我們已經錯過很多,以后我們不想再錯過”!說得大家?guī)缀跹蹨I都來了。雷鳴般的掌聲是少不了的。

班長的講話則高端大氣上檔次,他一會兒回首過去,一會兒立足當下,一會兒展望未來,與職業(yè)有關吧,高屋建

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中國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產生了哪...

找來的幾個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問的問題很嚴格,應該說這個東西需要自己歸納總結!
我感覺這些問題不單純是問題是一種課題研究的方向!

如下為我查找的資料!請查看!給予好評!
國內外學術界對大學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
從內涵上說,“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大學的teaching(講授),learning(學習),research(研究),service(服務)和management(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這是一個關于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性定義,模嘩正這個定義是從管理的角度給出的。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大學旦悔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大學國際化的發(fā)展水平和目標實現(xiàn)程度。
從外延上說,“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是指大學在teaching,learning, research,service和management方面的開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這個定義可以測度一個大學在不同時期國際化實現(xiàn)的程度和水平。
“開放性”具體是指一個大學在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 service, magagement五個方面對外開放的政策及結果。首先,一個大學是否已經制定相關的政策,允許大學在上述幾個方面真正的對外開放?其次,如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還要看具體的結果。比如,每年派出教師和學生的人數(shù)和比例,每年吸收外國教師和學生來本校的人數(shù)和比例。開放性是一個大學國際化的基礎和前提?!敖涣餍浴笔侵冈陂_放性的基礎上,一個大學與國外的大學在五個方面進行對等的交流,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交流性是測量一個大學國際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一個大學如果能夠實現(xiàn)“交流性”,表明該校的授課語言、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和教材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開放性”?!巴ㄓ眯浴笔侵敢粐拇髮W能為其他國家的大學所承認和接受,包括學科和專業(yè)的設置要互通,課程計劃、教學標準及學歷掌分要互認,大學的服務和管理標準也要相互承認。通用性是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的一個較高階段,因為一個大學只有在五個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得到國外著名大學的承認。
發(fā)展中國家大學國際化的途徑和目標與發(fā)達國家大學國際化的途徑和目標是不同的。許多發(fā)達國家的大學已經實現(xiàn)了國際化,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學還沒有實現(xiàn)國際化。因此,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學來說,更多需要做的是,通過與國外著名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擴大開放蘆碰性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高對外交流的層次和水平,通過開放與交流,盡快在五個方面建立起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通用性標準。其測量的主要依據就是能否通過國際大學認證機構的評估認證以及在全世界
的排名。

(《光明日報》2003年6月3日王慶石、趙彥志文)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劉海峰 (廈門大學高教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慣例接軌"是當今高等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之一。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含義,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本文所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高等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增加留學生的派遣與接收,開展合作研究與聯(lián)合辦學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高等教育也日益朝國際化方向發(fā)展。如何一方面積極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又防止中國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處理好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上化或民族化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上東西方本是基本互為隔絕的不同文明體系。作為東方文明體系的中堅代表,中國古代文化包括古代高等教育制度曾強有力地影響過周邊國家。文化教育落后的國家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模仿別國的榜樣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的現(xiàn)象,人類文明的傳播總是從先進國家傳人落后國家。從公元7世紀至17世紀1千多年間,中國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曾廣泛地影響過朝鮮(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國家,東亞國家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實際上便是中國化,以至形成了古代漢字文化圈或東亞科舉文化圈。17世紀以后,西方強勢文化日漸東來,在文明落差頗大的情況下,西學東漸成為一種合理的歷史流動。中國自從清朝末年在被動打開國門之后,接納、抗阻與移植的矛盾演變。作為現(xiàn)代化"后發(fā)外生型"的國家,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從外國引進的。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和1902年的《欽定大學堂章程》、《飲定高等學堂章程》是模仿日本高等教育學制的產物。曾經深受中國文化教育影響的日本,于19世紀比中國先行一步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反過來又向相對落后的中國傳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清末民初以日本為中介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國,逐步取代了中國固有的東方型高等教育體系。改書院、廢科舉、興學堂,將中國原有的高教體系基本轉型為現(xiàn)代高教制度,這是一個痛苦的、曾經引起劇烈動蕩的變革。

1922年,中國教育再次轉型,新學制采用"六三三四"制,標志著中國教育從模仿日本轉變?yōu)樾Х绹?。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意在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的個性自由和競爭意識。然而,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同,盡管中國社會采用了美國式的學制,但卻難以吸收這一學制同時帶來的教育精神。結果,1931年頒布的《學分制劃一辦法》規(guī)定高等學校一律實行學年制兼學分制。另外,1927年曾力圖模仿法國的制度,在中國推廣大學區(qū)制,因不適應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國情,大學區(qū)制試驗不到兩年便不得不取消。

借鑒外國高等教育經驗應當考慮中國的具體情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如果一味的模仿某國教育,甚至提倡"某國化",把本國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都給"化"掉了,則不足取,也不可能長期行得通。50年代初,中國大陸掀起學習蘇聯(lián)的浪潮,認為蘇聯(lián)高等教育從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到教學管理等各方面都十分先進,于是全面地、大規(guī)模地學習蘇聯(lián),進行院系調整和專業(yè)設置改革。此次調整改革使學科專業(yè)結構趨于合理、大學規(guī)模擴大、辦學效益有所提高、區(qū)域布局相對均衡,但迫使理工分家,此后只有蘇聯(lián)模式的文理科綜合大學,沒有各國通常有的多學科的綜合大學,而且專業(yè)劃分過細過窄,不利于學科的互相滲透和交叉發(fā)展。當年中國大陸不得不又進行專業(yè)改革,合并一些過專過窄的專業(yè),大學也出現(xiàn)合并和聯(lián)合辦學的改革,可以說這是再次與國際接軌的一次重大調整。

回顧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仿日、學美、效法、學蘇幾個階段的變遷,有的階段幾乎還是全盤仿行某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國際化",往往是以某一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為藍本而加以模仿,其中積累了經驗,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為中國高等教育在新世紀的國際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

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各國各地區(qū)間的文化教育交流也越來越密切??茖W沒有國界,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傳播是各國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務。隨著國際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國和跨地區(qū)的網絡教育正逐漸形成,這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

受本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以往中國高等教育雖曾多次以某國為榜樣實行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與國際接軌",但還是保留了不少中國特有的制度,如全國高等學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制度、大學生住校制度、教職工校內居住方式以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實行的助學金制度。50年代末期以后,經過多年相對獨立的發(fā)展,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些是與中國國情適應的獨具特色的高教制度,也有些是與國際慣例相差甚遠的做法,如中央*部門辦學體制,既是學習蘇聯(lián)的產物,更與隋唐至清末的部門辦學傳統(tǒng)一脈相承。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實際上是擺脫以往陳舊的蘇聯(lián)模式,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如擴大高校辦學自*、擴大生師比例、裁減行政機構和人員以提高辦學效率、后勤服務社會化等管理方面的改革,合并過窄過細的專業(yè)、增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專業(yè)等學科專業(yè)方面的改革。為了改變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落后的狀況,實現(xiàn)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走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開放性等方面還很不夠,還需大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堅持留學生的派遣和擴大接受留學生的規(guī)模,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平,使高等教育規(guī)章制度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作為現(xiàn)代高等教育"后發(fā)外生"的國家,國際化就是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之一,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過,我們在大力提倡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應有意識地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現(xiàn)代化高等教育體系,或者說是建立一種適應中華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因為國際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各有特色,即使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美國與歐洲許多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也有不少差異,因此,借鑒外國時一定要結合本國國情,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教育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動因。從廣義上說,高等教育是制度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發(fā)展變化也必然要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中國是一個具有5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積累。16至19世紀來華的西人就曾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種歐洲文字的書籍的數(shù)量可與中文書籍相比,現(xiàn)代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也認為1750年以前用中文出版的書籍比世界上所有其它文字的書籍總和還多。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地持續(xù)下來的文明,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典籍義蘊閎深,一個人只要走進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中文圖書館,就很自然會驚嘆中華典籍之豐富。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曾經是一種優(yōu)勢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影響力,古代高等教育也形成了一些鮮明的特色。雖然近代以來西方文明領導世界發(fā)展之潮流,中國也不斷輸入西洋文化并使高等教育轉軌,但具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依托的中國高等教育,理應保持一些民族特色。經濟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各種文化間的差異會逐漸消除或形成一種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文化的多樣性還將長期存在并受到鼓勵。高等教育對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自身也必將具備一定的多樣性。

今天,世界各國面對具有強大同化能力的強勢文化,多采取各種措施頑強地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英語已逐漸取得"世界語"地位、美國文化無孔不入的情況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都極力捍衛(wèi)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并力圖使自己的教育保存一些特色,甚至連英語的發(fā)祥地英國都在高等教育方面堅守自己的一些特色,擔心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的加拿大在文化教育上也盡力使自己與美國有所區(qū)別。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二戰(zhàn)后曾被動地進行美國化,現(xiàn)在則主動地進行國際化,但也考慮到在以美國高等教育為模式或進行改革時,不可忽視美國社會和文化的特殊性。日本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天野郁夫教授便認為,單純地把美國模式移植到日本的大學中去是困難的,因為國情不一樣。在國際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英語世界中強熱文化向各國全面滲透,我們既應順勢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又應有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清醒認識,防止中國高等教育被完全同化。至于如何使中國高等教育民族化也受到重視,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的教育內容,是最明顯地體現(xiàn)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一個注重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的高等教育體系,一般是不會輕易喪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中國文化寶藏中還有不少值得我們珍視甚至輸出的精華,加拿大學者許美德教授在《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一書末尾提出,希望中國的大學未來不僅僅是為國內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而且要將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和由百年社會巨變得來的歷史教訓介紹給全世界。魯迅曾說: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當中國高等教育不僅拿來了西方有用的東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并最終再度成為高等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輸出國,文化交流真正變成雙向時,才算真正達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第二,高教改革不可照搬西方,而應注意保持特色。國際化不能變成"某國化",否則,中國高等教育就可能喪失民族性,"化"成一種沒有特色的它國教育的附庸。我們在推進與國際接軌,革除原有高等教育中的積弊時,應防止將原有好的或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獨特性給"化"掉了。比如實行全國統(tǒng)一高考選拔大學新生是東亞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自學考試是中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的創(chuàng)舉,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就是值得我們加以改革和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本土化、民族化不能代替國際化,不能成為落后體制、拒絕先進文化的理由,國際化也不能取消民族特色,排除本土化,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中國高等教育只有走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2.2 加強教師之間的國際交流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交流方法。走出去,就是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搞合作研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院派出大批教師到國外高校訪問、進修、講學,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水平。請進來,就是請外國專家、教師到中國來講學,參加學術討論。我院還與外國的大學合作辦學,把外國教材、教師都引進來,取得了比到外國留學還要好的效果。自開展引進國外智力,對外交流以來,我院外事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 通過聘用外國文教專家和外國專家,加強了與國外的交往和聯(lián)系,提高了部分師生的外語水平和業(yè)務水平,活躍了學院的學術氣氛和學外語氣氛。通過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培養(yǎng)了一批批高層次國際型人才。
2.3 加強學生之間的國際交流
留學生教育及其規(guī)模已成為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的高等學校應該大力發(fā)展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而且還能維護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我國高校應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xiàn)實,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充分利用外國的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yǎng)人才服務;另一方面要制訂相應的政策,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讓他們到中國未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讓他們了解中國,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友誼。
3 加強國際合作辦學
3.l 建立開放的辦學體制
開放式辦學,一是向世界開放,使高校成為東西方文化和科技、學術交流的橋梁;二是向國內開放,使學校為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服務,使高校成為新技術的源泉,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建立開放的辦學體制應擴大高校辦學自*。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高校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在對外交流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國高校在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仍以*為主體。這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自*,尤其是對外交流的權力,以增強高校在國際留學生市場中的競爭力,使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符合國際競爭的需要。
3.2 促進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較快地了解、吸取并實踐國際上通行的辦學模式、專業(yè)課程設置、師資培訓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中國高等教育應有選擇地引進外資與“外智”,舉辦多種類、多形式、多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實行不出國門的“留學”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合作辦學還應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走出國門,與外國同行合作辦學,這有利于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4 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4.l 要確立適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水平、高層次人才。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我國要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各級各類學校應制訂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交往的能力,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培養(yǎng)學生至少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風土入情等。
4.2 要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市場,必須有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我國高等學校在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上,比較重視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這是必要的。但我國高等學校要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必須在課程結構上作較大的改革。一是在公共基礎課和文化素質選修課中開設國際教育方面的課程。如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文化,以及介紹外國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的課程。二是應在本專業(yè)、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三是應選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吸引外國專家、學者來講學。
4.3 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要主動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流失嚴重,我國應當要盡快培養(yǎng)一支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師資隊伍。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教學手段和技術現(xiàn)代化,大學教師是站在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的最前沿,應當具備國際意識,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技術和手段以及研究方法。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人才,才會產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所以要對高校教師的管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運用激勵手段,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鼓勵人員流動。對教師的聘用、提升等都引用國際標準,吸引外國知名教授來我國授課。
參考文獻
1 葉傳項.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J].中國冶金教育,2001(1)
2 辛鏡敏.對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1(1)
3 薛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家化[J].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1(3)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廈門大學劉海峰哪里人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廈門大學劉海峰哪里人 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家長喊“折騰” - ...”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